1.相對於人眼和標準視頻(功能定義)
這是最根本的定義方式。高速攝像的核心目的是解析人眼無法看清的快速運動。
標準視頻幀率:24fps, 25fps, 30fps。這是為了欺騙人腦,形成“動態視覺”的最低要求。
慢動作幀率:60fps, 120fps, 240fps。這是普通攝像機常見的“升格”拍攝功能。它們能提供2倍、5倍、10倍的慢放,用於藝術效果,但依然無法捕捉許多極高速的過程。
高速攝像幀率:當幀率足夠高,使得在標準幀率(如24fps)下播放時,能將一個短暫事件放慢到足以讓人分析和研究其細節時,它就成為了高速攝像。
例如,以1000fps拍攝,用24fps播放,時間被放慢了約42倍。這足以讓我們看清許多機械運動、水滴飛濺等過程。
2. 技術實現的斷層(技術定義)
普通攝像機和高速攝像機在技術架構上有本質區別,這造成了它們幀率上限的斷層。
普通攝像機:數據是直接、連續地記錄到存儲卡(如SD卡)上的。受限於存儲卡的寫入速度,其高幀率模式(如240fps)通常需要降低解析度才能實現。
高速攝像機:內部擁有一個超高速的DRAM記憶體緩衝區。數據先以極高的速度寫入這個緩衝區,拍攝停止後,再花時間將數據從緩衝區轉移到永久記憶體中。這種架構決定了它能承受遠超普通攝像機的數據流,從而實現高解析度下的極高幀率。
因此,技術上通常把能夠以全高清(1080p)或更高解析度,持續拍攝超過250fps或1000fps的攝像機,定義為高速攝像機。
3.不同級別的“高速”
即使 within “高
速攝像”的範疇,幀率也分不同級別,對應不同的應用場景:
幀率範圍
分類
典型應用場景
250 fps - 1,000 fps
入門級/中速高速
體育科學(高爾夫揮杆、跑步姿態)、工業製造(傳送帶、機器人動作)、通用性研究。
1,000 fps - 10,000 fps
標準高速攝像
大多數科學研究和技術分析的首選範圍。例如:碰撞測試、振動分析、液體動力學(水滴)、動物運動(昆蟲飛行)。
10,000 fps - 100,000 fps
超高速攝像
捕捉極快的瞬態事件。例如:爆炸、子彈飛行、電弧放電、鐳射脈衝、材料斷裂。
> 100,000 fps
極超高速攝像
尖端科學研究。例如:等離子體研究、化學反應動力學。在這個級別,通常需要極大的犧牲解析度或使用特殊的成像技術。
總結
您可以這樣來理解“多少FPS算是高速攝像”:
絕對數值參考:1000fps 是一個關鍵的心理和技術門檻。
核心功能定義:任何能夠將時間放慢到足以分析快速事件的幀率,在特定上下文中都可以被稱為“高速”。對於觀察蜂鳥翅膀,500fps可能就足夠了;而對於研究子彈,可能需要50,000fps。
技術架構區分:如果一臺攝像機能夠在不大幅降低解析度的情況下,持續穩定地輸出遠高於1000fps的畫面,那麼它無疑是一臺真正的高速攝像機。
所以,當您下次聽到“高速攝像”時,可以想到它指的是一類以犧牲常規錄製時間為代價,換取對瞬間極致解析能力的專業設備,而其起點,大致就在每秒一千幀。
